真的在北京那么安阳现在的司母戊方鼎是仿的吗
帅帅coco
指路人
司母戊鼎真品在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量过大,只砸去一只鼎耳,拆卸不成,便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现在们传统上还是叫它司母戊鼎,但是学术界已经改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命名,据考应是郭沫若先生所为,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
1962年开始,学术界重新探讨此鼎铭文“司母戊”中的“司”字,一些学者认为此“司”字应为“后”字,可由商代甲骨文及金文中的有关辞例佐证
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这座鼎的说法一直是“司母戊鼎”安阳殷墟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按习惯称为“司母戊鼎”对此,有专家称,学术界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会适应大众的需要
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戊”
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正式向参观者推出标牌名“后母戊鼎”(第一个字读音为“hou”)
安阳租车
有关的3758个问题
查看详情
你有问题我来答
免费咨询获取专业解答
免费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