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寺塔和西寺塔哪个更值得去距离远吗
旅行小马甲
旅行家
东寺塔和西寺塔为昆明市城中古景。分别位于昆明市南面的书林街和东寺街,一东一西隔街相望,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東寺塔東寺塔位於昆明市書林街,是南詔國時期的古塔東寺塔全高40。57米,東寺塔是昆明最早古塔之一,塔頂四角立有4只銅皮做成的鳥,俗稱金雞,所以也有「金雞塔」之稱。東寺塔今在書林街,雲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形制與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兩塔一西一東,遙遙相對,在現代化建築的襯托下,更顯得古樸蒼勁兩塔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中文名:東寺塔位於:昆明市書林街全高:40。57米建於:南詔國時代影響:昆明最早古塔之一又稱:常樂寺塔
西寺塔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於東寺街中段西側,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昆明風雨,曾多次修葺,是古老文明和文化的見證在二月的梅花和煙雨中,「雙塔煙雨」成為明清時的「昆明八景」之一中文名稱:西寺塔外文名稱:慧光寺塔地理位置:昆明東寺街中段西側開放時間:早9:00-晚5:00高度:約40.5米始建時間: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外觀西寺塔是13級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約40.5米。始建於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歷時30年方建成1984年修葺時發現刻有南詔字號「天啓十年」(859年)的磚刻。
也證明中原燒磚技術,南詔時已傳入昆明。塔設金剛塔基三層,塔身第一層南面辟券門通塔內,塔內設方井小室通頂部,室內有木梯可登臨塔頂層。塔從第二層開始,以奇偶數層交錯設佛龕和券洞,佛龕雕菩薩坐像,券門起通風透光作用。塔身挑檐浮雕,外形優美,體現了唐代古塔流暢、雄偉的建築特點。塔頂為銅質塔剎,高5米,由相輪、傘蓋、牟尼珠等組成作為雲南古塔的特點之一,塔頂四角各立銅質金雞,為佛家大鵬迦奴羅,雲南古時多水患,塔頂置迦奴羅以鎮為禍水患的惡龍。歷史上西寺塔曾多次修葺,明弘治十二年昆明大地震,塔傾倒過半,四年後重修,於塔身開設券門和佛龕;康熙六年,名僧德潤又修葺;道光十三年大地震,塔遭嚴重損壞,塔身傾斜,塔剎毀壞,1983年又進行維修。
雖經多次修葺,西寺塔仍不失其雄偉形貌
文化作為文化的象徵之一,西寺塔既是佛塔,又是夜行的指路燈塔,塔內第六層佛龕內發現的明弘治十六年《建塔存功記》石碑記載:西寺塔「暮夜燃光明,華燈移照,燦爛宛如列宿,環熠下土,鈴鐸聲聞四野。四方來者至碧雞、金馬,竦視而先悅焉」古時西寺塔作為指路燈塔,指引旅人夜間行進的方向,帶給疲倦的行人無盡的振奮,成為昆明一大勝景。那明媚的燈光和清脆的鈴聲,彷彿在述說世間不盡的悲歡離合和遙遠的故事。
踏進昆明地界,遙遙在望的高層建築就是東西對峙的兩莖高塔---東寺塔與西寺塔,如果是夜晚光臨,則兩塔所有佛龕明燈燃起,燦若星河串落,立時令人有天上人間之感東寺塔東寺塔位於今書林街,西寺塔位於今東寺街,兩塔原有寺,塔、寺均建於南詔國時代。彼時城內有常樂寺,寺內塔即東寺塔,又稱常樂寺塔,與之相對處有慧光寺,寺內塔稱西寺塔,又稱慧光寺塔,今寺俱廢,塔尚存東寺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0。57米,13級,底層南面辟有塔門,有地宮,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佚失,2-12層四面設凳,凳內置石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層出槽以10層平磚疊澀出挑,第二層作犬牙稜角。
塔頂四角置銅制「迦樓羅」4只,每只高達2。03米,在西南、東北角「迦樓羅」喙內,各放管狀口笛一枚,每當西南風起,「迦樓羅」「嗚嗚」鳴叫,聲聞遐邇,另兩只則不安口笛,以示其為雄性。惜乎口笛為風露所鏽,早已不鳴。「迦樓羅」俗稱金雞,或金翅鳥,佛經稱其展翅覆蓋3確萬里,全「浮堤」(世界)只容其一足,性喜食龍,為鎮水患之神。
昆明昔有盤龍江、金汁河、銀汁河、海源河、寶象河、馬料河6條江河縱貫而過,因水利失修,水患頻繁,人多為害,故專設此物以鎮水怪河妖。「迦樓羅」既為金雞,此塔又稱金雞塔塔剎為銅制,由相輪、傘蓋、圓光、牟尼珠組成,貫穿於中心柱上。第八層處最寬,以上五層急劇收分,全塔形如天弓,極具張力,線條流暢。西寺塔與東寺塔形制相同,不同者只在西寺塔無地宮。
歷史沿革東寺塔在昆明市書林街常樂寺內,又稱常樂寺塔據《南詔野史》記載: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建東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大匠尉遲韜造。
東寺塔自大和三年(829)至大中十三年(859)功完《景泰雲南圖經》也說:雙白塔,在城之南,……相對而立,蒙氏嵯巔所造。尉遲恭韜是南詔著名工匠,嵯巔是南詔弄棟節度使可惜歷史歲月的流逝,湮沒了常樂寺和慧光寺,唯有兩塔尚存人間。
東寺塔,平面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磚塔清道光十三年(1833)昆明發生大地震,塔毀光緒九年(1883)開始進行修復。據《重修東寺塔暨三坊碑記》載:重修東寺塔時,因原塔基比較低窪,怕土薄不堅固,所以向東造遷移數百步,並參照西寺塔的式樣重修。歷經四年,至光緒十三年(1887)完工重修時在塔的四角立有四隻銅雞,故俗稱金雞塔相傳四隻金雞,每當風吹來,發出悅耳的啼叫聲,聲聞遠近,使寶塔更增添神秘的色彩,也顯示出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建築特點。
東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為正四邊形,邊長12米。塔身為方行密檐式空心磚塔,共13級塔底層南面辟一門,從第二層起檐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龕,內有石雕佛像一尊。
東寺塔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制貼金金翅鳥,每只高約2米,俗呼金翅鳥為金雞,故又稱金雞塔相傳這4只金雞,在冬春風多季節,還會「喔喔」啼叫,遠近都能聽到。1979年8月,塔頂被暴風吹落,在修復塔頂時,才發現雞叫的「秘密」。原來金雞是銅皮做的,口角噙有一枚兩頭有孔的銅管,管內有金屬簧片,雞頭、脖子、腹部全是空的。
每當勁風吹來,雞嘴內的銅管經腹腔內的空氣回旋振蕩,便發出猶如鳴啼的聲響後來天長日久,銅管填滿灰沙,簧片逐漸鏽蝕,金雞便再也不會叫了。佛經《探玄記》說金翅鳥能降龍。雲南多山,山洪暴發,多成水患,故雲南古塔塔頂均置金翅鳥用以鎮水患。相關傳說。
東寺塔下「孔雀膽」的故事流傳已久,相傳元代末年,紅巾起義軍攻入昆明,梁王逃至楚雄,向大理總管段功求援,段功出兵擊退義軍,使梁王復得昆明。梁王將公主阿禚許給段功為妻,兩人日漸生情,十分恩愛不久,段功想回昆明梁王府,梁王受奸臣蠱惑,懷疑段功有奪昆明之心,命阿禚用孔雀膽毒殺段功,阿禚念及夫妻情深不忍下手。梁王又生一計,邀段功到長樂寺做佛事,派人乘其馬驚之時將其殺害,阿禚聞訊,悲痛欲絕,不久憂憤而終古塔風貌
在繁華熱鬧的街頭,東寺塔猶如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用飽嘗憂患的眼睛打量著這個變幻無常的世界初建於唐代貞元初年、當年被稱為「東寺」的常樂寺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有這座塔歷經了無數戰火的劫灰與數次地震的摧殘之後幾度修葺,終於保留了下來,成為昆明這座城市最古老的遺跡之一
東寺塔從遠處看去,這座十三層的青色寶塔在陽光下面巍然屹立,有如利劍一般直指蒼穹。自第二層起,塔身的每一層上面都開鑿了一個佛龕,裡面供奉著砂石雕刻的佛像。看著那些眼瞼低垂、雙手合什的佛像,一種強烈的宗教氣息頓時讓人肅然起敬。在寶塔的頂端,有銅球與銅剎作為裝飾,還有四隻銅質金雞佇立在塔頂四角,凌空展翅,彷彿要乘風飛去。據說在金雞的口中還裝有哨簧,每當西南風吹過,就會發出「喔喔」的聲音,有如雄雞報曉
在一座小巧玲瓏的庭院的圍護之中,東寺塔更增添了幾分蒼勁峭拔的風姿繞過園中的草地與花壇,沿著塔基上的石級走近這座寶塔,無數關於往昔的回憶頓時紛至沓來。伸出顫抖的手指,輕輕地拂拭青色的塔身,似乎從冰涼的青磚上面,仍然可以觸摸到冷卻了的歷史煙雲。在那些久遠的年代,這座塔與位於現今東寺街的西寺塔雙峰並峙,既是佛教聖塔,又是夜行者指路的燈塔在高原深邃的夜空下面,這座塔燈火璀璨,照亮了無數人的眼睛
作為舊時昆明一大景觀,元人李京曾經寫下了「天際孤城煙外暗,雲間雙塔日邊明」的詩句隨著那些高樓大廈的迅速崛起,東寺塔顯然被它們遮蔽了往日的輝煌然而它卻是深沈的,就像一個白髮蒼蒼的守護神,默默地記載著昆明的歷史,同時空福著它的未來。
昆明「比薩斜塔」相關資料顯示,文物管理部門曾對東寺塔進行過測量,發現東寺塔頂部中心向西南方向傾斜52釐米,而西寺塔頂部中心也向西南方向傾斜43釐米。曾有遊客到昆明觀看東寺塔後,稱其為昆明版的「比薩斜塔」。
關於傾斜的原因,一種說法是,東西寺塔就是依傾斜而建,傾斜方向剛好為昆明地區的信風口,即印度洋刮來的西南風方向,所以有東西寺塔傾斜是為抵御強風而設計的說法。雖無史料記載,但塔頂金雞口中可以迎風長鳴的口笛,似乎佐證了先人利用風向建塔的構想。還有一種說法是,兩塔初建時塔基本身就不穩,後因城市抽水過多,使得東西兩塔傾斜
昆明租车
有关的23748个问题
查看详情
你有问题我来答
免费咨询获取专业解答
免费咨询专家